《当代江西》:南昌高新区攀“高”向“新”——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
《当代江西》2024年第10期,特别报道——南昌高新区:攀“高”向“新”《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》。
9月19日,全省工业强省建设推进大会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召开。会议强调,要“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,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,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突破”。
作为江西省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和首个GDP千亿级开发区,南昌高新区的成长见证了“高新”二字的分量。这里生长着营收百亿级企业10家、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6家,总部在区的上市公司18家,拥有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。全区工业营收占南昌市比重超过50%,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进位。
南昌高新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,以机制创新优化要素配置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走出了一条向“新”迈进、向“质”跃升的高质量发展新路。
南昌高新区锚定高技术高效能,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势突围,闯出了一条产业变革的“新路子”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
迈过千亿级GDP台阶后,
南昌高新区
走到了一个“十字路口”。
机遇与挑战并存,
该向何处去?
看产业环境,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,产业竞争日渐表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;看局部气候,全球消费电子需求持续疲软,外贸仍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。无论是趋势所向还是现实逼迫,无不指向了一个落点:产业变革。
南昌高新区锚定高技术高效能,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,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,以链式效应催生产业质变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势突围,闯出了一条产业新路。
“链”出来的生产力
走进江西兆驰晶显公司固晶车间,600台全自动固晶机开足马力冲刺产能。据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杰欣介绍,这里生产的Mini LED新一代显示模组十分抢手,其原材料就来自一路之隔的母公司——江西兆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。
2017年,耕耘LED产业多年的南昌高新区与来自深圳的兆驰半导体“牵手”成功,彼时还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的LED产业迎来了自己的“链主”。自带“磁场”的兆驰半导体落户不久,就吸引了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入驻。如今,它已是全球单体厂房产能最大的芯片供应商。
产业链的质量和韧性如何,反映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。虽是全国LED产业的核心产区,但在过去,南昌高新区LED核心装备MOCVD主要依赖进口,关键设备长期受制于人。
面对产业链上游亟待补齐的缺环,该区产业链专班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头部设备制造商。2018年,带着当时行业内最大的一笔设备采购订单,中微半导体设备(上海)股份有限公司MOCVD生产项目成功落户高新。至此,高端装备“卡脖子”难题得以缓解,一条完整的LED产业链闭合成环。
如今,中微半导体将MOCVD产线总部由上海迁至南昌,这让南昌高新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氮化镓基蓝光LED MOCVD设备生产基地。
在上游补链的同时,产业链中下游也在向新兴技术领域延伸。今年7月,总投资20亿元的赣锋锂电电池电芯PACK自动化制造项目签约落地,依托这家国内锂电头部企业,一期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为区内数码产品提供5000万套电池。
像这样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配套,引燃了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。如今,这条产业链集聚了兆驰晶显、中微半导体、晶能光电等行业翘楚,带动园区LED芯片产能闯入全球前三,大功率LED光源产能位居全国第一。
在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,移动智能终端是另一个重要细分赛道。行走在南昌高新区,链上企业空间上的高度聚集让人对“产业集群”的内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。在这里,位居国内ODM前列的华勤、龙旗、天珑及传音等6家整机制造商和80多家链上企业聚木成林,带动产品本地配套率超过90%。
数字的背后是深刻的产业逻辑。2023年,南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1530亿元,占据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近15%的份额,成为全省电子信息领域的“重要玩家”。
除了集聚度和首位度不断提升的电子信息产业,新材料、航空制造、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链也在蓬勃生长,支撑着移动智能终端、光电、航空、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开枝散叶、向阳而生。
“攻”出来的创新力
年中,南昌高新区再传捷报。今年上半年,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775亿元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1.2%,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75.5%。
作为一个GDP千亿级的“大个子”,奔跑中的南昌高新区保持稳健的“配速”,这股后劲来自哪里?
走进北航江西研究院先进工业CT检测实验室,技术人员将一个航空铸件放入三维工业CT成像系统中,经X射线照射和AI算法数据成像,几分钟后就能判断这个切割件质量是否达标,场景犹如科幻电影。
这套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工业CT成像检测系统,处于行业领先水平。除了北航江西研究院这个“产业大脑”,中大南昌研究院、北大南昌创新研究院等7家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也先后落户,为区内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。
大平台的到来为创新打开了无限遐想,企业的热情奔赴则让创新秀场“爆点”不断。今年上半年,南昌高新区引导区内年营收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,84家各类研发机构布子成局,构成创新链末端的“雁形方阵”。
落户南昌高新区4年后,中科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“丰收季”,带着15款智慧水文产品、3款涉水芯片和模组、28项专利,尤其是18款性能领跑全球的前沿产品,给市场扔下一颗“重磅炸弹”。
“我们以高技术和高质量抢占市场,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口碑,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‘小巨人’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宋冠男说。
中科水研的成长只是一颗创新“种子”的破土。2023年,南昌高新区共217家中小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79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。一簇簇创新火苗汇而成炬,点亮了多个百亿级乃至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“我们通过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、揭榜挂帅、科技重大专项等方式,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。”南昌高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李敏表示,去年,全区新增专利4015件,其中发明专利1601件,同比增长40.7%。
把硬核科技嵌入创新生态中,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。在这里,一条看不见的创新链在政府与企业间悄然生长,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“书架”走向“货架”。
“转”出来的竞争力
提到纺织企业,人们传统印象大多是一人一台缝纫机,飞针走线忙制衣。然而,在南昌良良实业有限公司智慧化生产车间,自动裁床、自动拉布、自动松布、智能吊挂等智能设备和来回穿梭的智能机器人,让这里多了几分科技感。
企业制造总监龙会春表示:“相较于传统设备,经过数字化改造的新设备,生产效率提升了40%,缝纫车间质量合格率提高至97%。”把“一米宽”的市场做到“万米深”,龙会春坦言“数字化改造功不可没”。
在南昌高新区,像良良实业这样变“制造”为“智造”的企业还有很多。龙昌精密推广应用自动化设备,单条产线产能由1.9万吨提升至3.5万吨;长天光电升级自动化工艺,助推该公司网线出货量位居全国第一;济民可信建设“5G+智慧工厂”,生产效率提升30%……
产线智能化,产业高端化。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加速融合,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模式的集约化转向和生产效率的整体跃升,也是产业竞争力的深度重塑。
走进南昌易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机器有序地运送着线路板,生产区域“数字大脑”每秒可采集上万条数据,集控屏上实时显示每一个工艺参数的变化。
对生产高品质光电封装器件与模组组件的易美光电来说,生产运营管控、管理系统数据贯通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。过去,数字化一直是企业精细化运营的最大“卡点”。3年前,该公司接入“华为云”低代码平台,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。
“我们建成生产、仓储、样品及绩效管理分析等应用系统,一举将产品良品率提高了20%,生产周期缩短了30%。”易美光电首席信息官王美明表示。
数智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,是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“关键一跃”。“我们将在两年内完成76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,培育一批‘数字领航’企业和‘数智工厂’,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先进制造业标杆区。”李敏说。